昆山联滔科技 一口气卖掉9家公司,闻泰科技为何“壮士断腕”?

用户投稿 33 0

一口气卖掉9家公司,闻泰科技为何“壮士断腕”?

2024年收官之际,全球ODM代工三巨头之一的闻泰科技决定抛售ODM业务(产品集成业务)。

12月30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已与立讯有限公司(Luxshare Limited)签订了《出售意向协议》,计划将公司及旗下控股子公司所持有的与产品集成业务紧密相关的9家目标公司的股权及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有限或其指定的受让方。

值得一提的是,立讯有限正是“果链巨头”立讯精密的控股股东。

闻泰科技成立于2006年,最初以手机方案设计业务(IDH)崭露头角,2008年后转型为ODM制造商,之后通过资产重组于2016年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第一家上市的ODM制造商。

昆山联滔科技 一口气卖掉9家公司,闻泰科技为何“壮士断腕”?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3年,华勤技术和龙旗科技在智能手机ODM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27.9%和27.3%,闻泰科技则以20.6%的市占率位列第三。

然而,闻泰科技目前业绩深受产品集成业务拖累。今年上半年,闻泰科技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88.78%至1.4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1.3亿元,同比下降110.92%,上年同期为11.76亿元。

这是近五年来闻泰科技首次在半年报中出现扣非净利润为负的尴尬局面。其中,作为公司传统主力板块的产品集成业务,虽然收入同比增长26.68%至261.2亿元,但净利润却大幅亏损8.5亿元。

剥离ODM业务后,闻泰科技能否成功摆脱“成长的烦恼”?

ODM业务持续亏损

回望闻泰科技的发展历程,200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第一代苹果手机横空出世,宣告真正的智能手机时代来临,闻泰科技也自原本主营的手机主板设计业务,开始向集研发、制造、交付为一体的ODM制造商转型,为此公司斥资8000万美元,在浙江省嘉兴市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手机制造中心。

2013年,由闻泰科技“操刀”的红米手机横空出世,成为销量破亿台的现象级产品。闻泰科技自此一战成名,除了小米之外,苹果、华为、联想、魅族等当时的主流手机品牌都已经成为了闻泰科技的客户。

2015年,凭借着5950万部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闻泰科技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ODM制造商,并于次年借壳中茵股份在深交所上市。

虽然闻泰科技是全球ODM制造商的龙头,但由于ODM制造商受上下游供应链的双向挤压,利润空间有限,导致闻泰科技业绩表现不如人意。2016年至2018年,闻泰科技营收虽从134.17亿元增长至173.35亿元,但销售净利率始终没有超过2%。

2018年,闻泰科技将目光投向了ODM产业链更上游的半导体领域。同年10月,一场“蛇吞象”式的跨境并购行动悄然拉开序幕。彼时净资产尚不足40亿元的闻泰科技,筹划收购估值高达超300亿元的欧洲芯片巨头Nexperia Holding B.V(下称“安世集团”),这项收购交易的对价超过250亿元,堪称近年来A股市场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一宗收购案。

这起并购直接改善了闻泰科技的业绩。

财报显示,2018年,闻泰科技营业总收入为173.35亿元,归母净利润仅为0.61亿元。而根据并表首年的2019年财报,闻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15.78亿元,同比增长139.85%;净利润12.54亿元,同比增长1954.37%。

截至目前,产品集成业务仍是闻泰科技收入占比最大的业务,但自2022年起,这一业务进入了亏损状态,这也是闻泰科技近年来业绩整体承压的关键所在。

2022年和2023年,产品集成业务净亏损分别为4.47亿元和15.69亿元。今年上半年,尽管这一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68%达到261.2亿元,但净利润却大幅亏损8.5亿元。

闻泰科技决定“抛弃”产品集成业务后,资本市场立即给予了积极反馈。尽管这一交易还在初级阶段,最终收购价格还没敲定,12月31日,闻泰科技开盘即封板涨停,截至当日收盘,报38.78元/股,总市值482.64亿元。

立讯为何接盘

对于出售产品集成业务的缘由,闻泰科技方面解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半导体业务,巩固并提升在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第一梯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及风险抵御能力。

记者留意到,截至2024年9月30日,闻泰科技拟出售的9家公司净资产合计为12.11亿元。据《经济观察报》援引一位接近该交易的人士透露,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均参与了此次收购,大部分标的由立讯有限收购。“9个标的公司和经营资产都与ODM业务相关,其中包含研发、生产制造、海外业务接单中心、境内业务接单中心等,但立讯方并未全盘收购闻泰科技的ODM业务,只是挑选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标的。”

作为“果链”巨头,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5月,最初靠为富士康代工起家,创始人王来春曾是富士康员工,公司总部位于广东东莞,2010年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遍布海内外。

2011年4月,立讯精密斥资5.8亿元收购昆山联滔电子60%的股权,从而切入苹果供应链。2016年,立讯精密拿下了AirPods的订单,并成为AirPods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供应商。

2017年12月,第四届互联网大会结束后,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及高管曾到访立讯精密昆山基地,彼时库克更是在其个人微博中夸赞立讯精密“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艺和细思融入AirPods的制造”。

随着立讯精密在苹果代工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业绩也一路飙升。财报显示,2015年,该公司的营收刚刚突破百亿俱乐部至101.39亿元,净利润亦进入10亿元大关至10.79亿元。但2016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从137.63亿元上涨至2319.05亿元,净利润亦从11.57亿元涨至109.53亿元。

2023年9月,王来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立讯精密为苹果提供iPhone、Apple Watch、AirPods和Apple Vision Pro等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服务,2023年立讯精密为苹果生产三款iPhone 15,该业务在过去一年翻了一番。此外,2024年上市的苹果头显Apple Vision Pro背后,立讯精密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闻泰科技也曾涉足过“果链”。2021年3月底,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欧菲光及其子公司签署相关协议,拟以现金方式购买广州得尔塔100%股权以及江西晶润拥有的相关设备,交易作价合计为24.2亿元。

广州得尔塔是光学模组领域的主流供应商,欧菲光于2016年以15.8亿元现金收购该公司,并借此切入苹果光学镜头供应链体系。2021年3月中旬,欧菲光曾公告称,境外特定客户计划终止采购关系,市场对此解读为欧菲光被“踢出”苹果产业链。

闻泰科技火速“接盘”后,2022年,苹果官网发布了2021财年的供应商名单,其中,闻泰科技赫然在列,这也是苹果首次将闻泰科技纳入其供应商名单之中。然而,“果链”的生意并不好做,由于没有接到苹果新的手机摄像头模组订单,2023年11月底,闻泰科技宣布关停光学模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立讯即将“接盘”闻泰科技的上述9家公司中,与苹果摄像头相关的子公司广州得尔塔并未被列入其中,外界有猜测认为,这是立讯借机拓展非苹果客户业务版图的重要举措。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21调查丨146亿代持“罗生门”牵出立讯精密IPO往事:女首富或涉隐瞒关联交易

陷股权代持纠纷,涉隐瞒关联交易,Iphone生产计划搁置……

“大牛股”立讯精密近来祸不单行。

早在2019年6月13日,立讯精密的股权代持纠纷案就已拉开序幕。

昆山联滔科技 一口气卖掉9家公司,闻泰科技为何“壮士断腕”?

彼时,中岳联拓总经理、原立讯精密集团管理中心高管吴政卫向深圳中院起诉王来春、立讯精密、立讯有限公司,要求法院判令王来春、立讯有限公司向吴政卫支付部分股权价款人民币4.18亿元,以及立讯有限公司8%股权所享有立讯精密自上市后至2017年期间的股息红利余额人民币2572万元,共计人民币4.44亿元。

同年7月4日,深圳中院正式立案。

一年后,深圳中院向立讯精密送达本案相关材料,但公司迄今尚未公告。

8月10日,有媒体报道吴政卫在受访时出示了一份由王来春签名的《股权承诺声明书》,文件签署日期是2011年3月23日,直指王来春曾代持吴政卫所持立讯精密股份。

但公司果断回应称:王来春女士未签署过媒体报道的《股权承诺声明书》,并表示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则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

这场“罗生门”最新进展是,原定于8月14日开庭的案件,因文件准备不足取消,开庭时间待定。

8月18日至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曾多次就开庭时间和案件进展致电立讯精密证券部,但均未接通,公司也未做出任何回应。

而这场闹剧的另一面是,自本案立案一年多来,立讯精密股价飙升,自2019年6月13日收盘价12.94元/股,直飙到2020年8月20日收报51.31元/股,总市值达3583亿元,股权纠纷案涉及金额高达14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此次股权纠纷案坐实王来春存在代持行为,立讯精密或将涉嫌动用上亿IPO募集资金进行关联交易。

146亿巨额“代持门”起因

故事得从立讯精密登陆资本市场开始讲起。

吴政卫表示,立讯精密成功上市,他功不可没。

据吴政卫公开讲述,2007年,经时任正崴集团旗下富港电子(天津)有限公司(下称“富港电子”)负责人郑宁郎引荐,其与王来春相识,吴政卫时任富港电子财务主管。

当时,立讯精密正筹划IPO,但因此前的账务管理混乱并不满足上市要求,在与吴政卫进行多次沟通后,王来春力邀其以经营者身份加入立讯精密,尽快搭建起立讯精密合规的财务体系,以期实现成功上市。

吴政卫称,当年的王来春为IPO求贤若渴,开出的“入职”条件十分诱人,年薪200万港币或人民币,外加持有立讯集团股份。

这就是整个股权纠纷案的起因。

值得注意的是,吴政卫2008年春节前后自富港电子离职,并未“实质性”加盟立讯精密,也未直接持有立讯精密股份。

具体而言,吴政卫并未在立讯精密公开任职,而是在一家王来春新成立的看似与立讯精密没有关系的“关联企业”——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和总经理。

但据吴政卫所说,其实际主要工作地点是在深圳的立讯精密公司,负责财税规划、协助公司上市等工作。

同时,根据其叙述,王来春担心吴政卫台湾人身份直接持有立讯精密股份较为敏感,可能影响公司上市进程,经合议由王来春暂时为吴政卫代持承诺的有关股权。这一决定,为十年后的百亿巨额股权代持纠纷案埋下了伏笔。

2010年9月15日,立讯精密成功上市,吴政卫功成身退,要求王来春履行承诺,并进行股权代持登记。第二年3月23日,双方达成统一意见,签署了《股权声明承诺书》。

《股权声明承诺书》显示,吴政卫通过王来春代持香港立讯有限公司8%的股权;按香港立讯有限公司控股比例66.7%计算,吴政卫持有立讯精密5.336%的股权,代持股权经换算对立讯精密拥有约5.336%的股权。

2011年下半年,吴政卫彻底离开立讯精密,双方“友好分手”。

此后,立讯精密分别在2014、2016年经过两次增发,吴政卫持有股份相对应下滑至4.08%,按照8月20日盘收51.31元/股、总市值3583亿元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约146亿元。

据吴政卫方讲述,近年来,其曾多次要求王来春按承诺支付有关股权对价,却屡遭拖欠。直至2018年,王来春突然对此代持事项矢口否认,案件就此一触即发,吴政卫决定与王来春对簿公堂,于2019年6月13日一纸诉状将王来春、立讯精密、立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7月4日正式立案。

立案一年多来,此案并未引发大范围关注。

反而是由于立讯精密的经营情况一片大好,2019年营业收入625.16亿元,同比增长74.38%,净利润47.14亿元,同比增长73.13%;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也双双增长,分别同比增长83.1%和59.4%,公司股价翻了4倍有余,从12.94元/股飙升至51.31元/股。

“罗生门”背后的并购“谜团”

而近期,该纠纷案愈演愈烈,或受此影响,公司股价出现小幅下滑。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告诉记者:“该案件要关注三点:核心是股权代持合同的效力问题;二是股权代持合同的性质究竟是信托合同,还是委托合同,或者借用协议、代理合同、无名协议,要搞清楚;三是本案当中股权代持的证据中有无股权代持关系,包括出资证据、隐名股东和名义股东之间有无股权代持协议和授权委托、股权代持里是否存在隐名股东实际行使股东权利的证据,概括起来就是出资+合议+行权,三方面证据都有就证明隐名股东存在。”

刘俊海还表示,即便股权代持合同无效,也涉及一个无效财产的返还问题,以及无效股权代持产生的收益分配问题。

在事件的另一端,立讯精密却矢口否认了吴政卫的指控,一口咬定吴政卫的叙述“子虚乌有”。

8月10日,立讯精密证券部表示,控股股东与吴政卫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也不存在股份代持情况。立讯精密上市以来,一直没有名为吴政卫的高管存在。

双方各执一词背后,究竟事实如何尚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王来春股权代持行为被坐实,或给立讯精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立讯精密上市之初的收购行为。

据吴政卫所说,其在“加盟”立讯精密时,王来春为掩人耳目,成立了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下称“博硕科技”),由吴政卫任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一职。

立讯精密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博硕科技成立于2008年3月20日,注册资本为1446万美元,由在香港成立的法人公司ASAPINTERNATIONAL CO.,LIMITED(下称“ASAP”)持股75%,华硕子公司和硕联合在开曼群岛的全资子公司ASLINK PRECISION CO.,LTD(下称“ASKINK”)持股25%。

巧合的是,2010年12月中旬,IPO挂牌还不到三个月的立讯精密宣布的上市以来第一起资本运作,便是收购博硕科技75%的股权。

当时公布的收购案显示,立讯精密最终以1.68亿元现金成功收购ASAP持有的博硕科技的75%全部股权,而这1.68亿元收购金完全来源于其IPO所募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立讯精密招股书中所述的IPO募投计划并没有这个项目,博硕科技的收购是将原本募投于“线缆加工生产项目”的7000万元IPO资金和部分超募资金9800万元“挪”为此用。对此,立讯精密则称“本次股权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

原本此交易并未引人注意,但随着上述股权代持纠纷案细节的不断披露,该并购案则陷入了涉嫌隐瞒关联关系的疑云中。

吴政卫在股权纠纷案中提供的信息显示,博硕科技在被立讯精密收购之前很可能就是由王来春和立讯精密所实际控制。吴政卫称,在2008年,立讯精密与华硕子公司ASLINK通过香港ASAP公司转投资成立了博硕科技。

如上述情况属实,那么当年立讯精密收购博硕科技75%股权明显构成了关联交易,而公告中,立讯精密也一直未进行真实披露。

刘俊海表示,如果关联交易当中有虚假陈述,误导陈述,从而误导股民,给股民造成损害,那就应当在行政处罚之外,对受害的投资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立讯精密“往事”

事实上,IPO阶段股权代持纠纷案件并非鲜有,为何立讯精密的这一案件会炒的沸沸扬扬?

主要源于立讯精密作为我国内地首家iPhone手机代工厂,其成长历程及近期动作都备受外界关注。

可以说,立讯精密是王来春白手起家的一个“传奇”,其最大的关注点就是成为苹果明星供应链公司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王来春只是富士康的一个“打工妹”,仅初中学历。直到1997年,她离职创业,模仿富士康创办立讯精密。

立讯精密创立四五年后,富士康连续多年成为其最主要的客户,立讯精密可以说是富士康中的“富士康”。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立讯精密被迫转型,走自主品牌道路成为其不得不选择的生存方式。立讯精密开始“去富士康化”,并向富士康发起挑战,进攻苹果公司供应链。

2011年,立讯精密收购昆山联滔电子60%股权,首次进入苹果供应链,成为iPad连接线的供应商;2016年,立讯精密收购声学企业苏州美特,抓住近年来最重要的摇钱树苹果耳机AirPods;2017年,立讯精密获得苹果AirPods代工资格,其产品良率让苹果大为夸赞,此后也成为AirPods最大的代工厂,为其自身装上了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立讯精密无疑是资本市场最“闪耀”新兴蓝筹之一。自成立以来,立讯精密从PC连接器起家,通过收购昆山联滔进入苹果供应链,随后围绕大客户,开拓天线、无线充电、线性马达、声学器件等模组产品,并在2017年后进入整机制造,产品线不断扩张,逐步成长为电子制造巨头。公司营收从2007年的3.5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25.1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54.01%;归母净利润从2007年的0.3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7.1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51.60%。

公司在2020年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2020年一季度的营收达到165.13亿元,同比增长83.10%,实现归母净利润9.82亿元,同比增长59.40%。

2019年以来,在5G加速商用的催化之下,立讯精密股价连创新高,2019年、2020年(截至8月21日午间收盘),立讯精密股价分别上涨238.20%、93.12%。

截至目前,立讯精密总市值已突破3770亿元。

但是,立讯精密一直没有进入到iPhone手机代工这一核心领域。直至今年7月17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拟出资33亿元全资收购台湾纬创资通在江苏昆山的两家苹果手机装配厂,由此取得苹果手机的代工业务。

据悉,纬创是全球仅有的三家iPhone手机代工商之一,另外两家是和硕科技和富士康。纬创是三家代工商中规模最小的一家,仅为5%。

招商证券认为,一方面,当前iPhone组装主要为鸿海、和硕与纬创三家,鸿海占据7成多份额一家独大,和硕2成多份额,纬创最新份额低于5%,而整体台资组装厂近年来在新品研发、投资意愿和配合效率上逐渐退步,和耳机、手表、平板一样,苹果意欲引入大陆厂商作为供应链鲢鱼来提效;而立讯凭借优秀的管理和自动化能力,以及在耳机、手表组装上的成功经验,有望明显提升纬创份额(长线2成以上)并改善其盈利能力,即使在并表前上市公司也能通过投资收益分享盈利成长;另一方面,掌握手机组装出海口后,也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零部件深度垂直整合,包括既有连接器、无线充电、天线、声学、马达等,以及Sip和诸多潜在新业务布局,协同效应将较为明显。

而在市场看来,这场尚未落幕的巨额股权代持风波或成为埋藏在立讯精密“内控”中的“雷”,而本案的最终走向将如何?21世纪经济报道将持续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问答

昆山联滔电子厂和科森科技电子厂距离有多远?

一个在锦溪,一个在昆嘉路,一个在昆山最南面、一个在昆山城东,离的非常远。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地址:昆山市锦溪镇锦昌路158号;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

补办离职需要一个月以后嘛?

是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