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团队套现19亿离场,奇瑞接盘能助鸿合科技重生吗?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上市刚满6年,鸿合科技(002955.SZ)邢氏兄弟等创始团队在分批套现后,即将放弃控制权,全身而退了。
6月11日,停牌四个交易日的鸿合科技公告,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瑞丞”)拟以15.75亿元收购公司25%股份,同时,创始人之一张树江放弃剩余7.55%股份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鸿合科技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合肥瑞丞将成为间接控股股东。
界面新闻发现,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资本退场。IPO前,来自关联公司的业务激增助推上市,关联股东突击入股坐享上市红利;上市后,业绩不达预期,资本股东减持退出;创始股东也步步为营,从移交管理权,到分批减持,再到特别分红,直至此次离场。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创始团队邢修青、邢正、王京、张树江四人合计套现19.23亿元,留下了营收三连降的公司。
然而,这对鸿合科技来说,或许不是坏消息。如此重大变更,新的资本力量加入,对业绩连年下行的鸿合科技来说,或许是转机。
接盘方为奇瑞系公司,市场对后续其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期待,也有犹豫。公司股票6月11日复牌“一”字涨停,6月12日高开低走,收出长阴,最新股价26.65元/股,最新市值63亿元。
“现在还是原来的管理模式,主营业务没有变化。”鸿合科技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控制权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后续披露的信息为准。
创始团队套现19亿全身而退
鸿合科技是国内较早的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公司,成立于2000年,2019年5月于深交所上市,主营产品为智能交互平板。
公司创始团队共四人,四人原是一致行动人,后邢氏兄弟与王京、张树江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目前实控人为邢修青、邢正兄弟。
协议转让前,四人合计持股比例52.96%。邢氏兄弟为一致行动人,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31.82%,王京、张树江各持股11.07%和10.06%。
本次协议转让后,瑞丞基金持股比例25%,创始团队虽不是一致行动人,但合计持股比例仍有27.96%。
因此,为保证控制权的稳定,张树江放弃表决权,四人也出具《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瑞丞基金取得控制权。
此次转让中,邢氏兄弟套现最多,邢修青控制的鸿达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成”)转让价款6.12亿元,邢正套现6.30亿元。王京和张树江分别套现1.74亿元和1.59亿元。
其中,邢修青的交易比例超出了限售承诺——即在担任董事或高管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得超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总数的25%。为此,邢修青还申请了豁免限售承诺。
王京和张树江则是以25%的比例卡线转让。邢正不属于公司董事或高管,不受此限制。
转让定价为每股26.6227元,与市场收盘价相比,并不低。鸿合科技停牌前的收盘价为25.49元/股,转让价似乎略有溢价,实则低于发行价。
二级市场上鸿合科技的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52.41元/股),6月11日公司股价涨停后,才刚刚站上发行价,后复权收盘价52.75元/股。
原始股东的持股成本远低于发行价,如此套现获利依然不菲。

在离场之前,创始人团队还薅了一把上市公司的“羊毛”。
2025年3月,鸿合科技实施了一次特别分红,向全体股东每10股拟派现12.81元(含税),共派发3.00亿元。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22亿元,此次分红是去年净利润的135%。
以持股比例计划,约1.18亿元的分红落入了创始团队的口袋。
创始团队的离场之心早有端倪。2021年起,创始人逐渐退居幕后。
2021年王京卸任总经理职务。2023年邢修青和张树江分别卸任董事长职务和副董事长职务。董事长一职由原总经理、董秘孙晓蔷接任,此人是经济专业出身。2024年一季度,王京、张树江二人便通过协议转让分别套现2.09亿、1.39亿元。
加上本轮协议转让规模,创始团队合计套现19.23亿元,彻底退出鸿合科技的管理。
需要留意的是,一旦交易完成,创始团队今年便卡线或超线转让股份,所持剩余股份比例仍高,未来几年是否依然有协议转让计划?

业绩三连降的两大原因
创始团队无心恋战与鸿合科技业绩表现有着直接关系。
鸿合科技上市六年,业绩两年在增,四年在降。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在教育市场预算紧缩、竞争加剧之下,公司处于营收和净利润双降趋势。
营业收入方面,鸿合科技三连降,由2021年的峰值58.11亿元降至2024年的35.25亿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10亿元,同比下滑7.40%;归母净利润只有585.05万元,同比大降76.67%;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近300万元。

首先,业绩下滑与行业竞争加剧、产品技术迭代相关。
近年来,鸿合科技在交互平板的竞争中落于下风。“鸿合早期是日立投影仪中国区总代起家,之后自研了电子白板,进教育行业很早,当了十几年的电子白板行业老大,是一家积累不错的公司。”一位智能交互产品从业人员告诉界面新闻,之后电子白板的路线被液晶交互大屏路线反超了。
据了解,2015年起,多媒体市场技术更迭,液晶交互平板取代了投影白板成为行业主流。鸿合的合作伙伴之一日立也退出投影市场。
传统投影业务萎缩后,鸿合科技不得已转型至液晶交互平板领域,但遭希沃、MAXHUB品牌的挤压,已失去了往日的领先优势。
其次,大客户的进退左右了公司的业绩。
上市后的业绩大幅波动并非没有预兆。IPO前,界面新闻独家发现,当时鸿合科技新增第一大客户与公司新增股东之间关系匪浅。而公司冲刺IPO时,业绩的增长十分依赖这位客户。
2017年鸿合科技与智能交互显示品牌商Promethean(以下简称“普米”)公司建立了OEM/ODM合作关系,并为其大规模生产智能交互平板产品。
2017年合作首年Promethean就为鸿合科技贡献了5.03亿元营收,占比13.93%;2018年贡献9.38亿元,营收占比上升至21.4%。这种业务关系对鸿合科技的业绩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鸿合科技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增长超过30%和超过20%,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04亿元和3.36亿元,同比增长230.84%和64.55%。
另一方面,鹰发集团作为除创始团队外的最大股东,于上市前突击入股鸿合科技。知名投资人卫哲是鹰发集团的最终受益人,在2017年至2020年出任鸿合科技董事。
新客户与新股东之间存在交集。 Promethean当时是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龙”)的全资子公司,卫哲曾与网龙公司曾成立合资公司,并担任合资公司董事,卫哲还曾与网龙公司合作投资91无线,获利颇丰。
向上的业绩为鸿合科技敲开了上市之门。
然而,2019年上市首年,鸿合科技便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下滑6.58%;次年更是营收净利润双降,归母净利润当年只有8,166.33万元,同比降幅74%。
上市后,鸿合科技不再披露与Promethean之间的具体经营往来数据。
资料显示,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鸿合科技不再为原第一大代工客户普米提供代工服务,而专注于自有品牌“Newline”的成长。
“交互大屏行业,2024年Newline全球市占率约6.1%,普米市占率约4.9%,都是市占率较高的品牌。”上述智能交互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可见,两大品牌失去其一,对鸿合科技确有一定影响。公司也是自2022年起营收开始下滑的。
与普米“断交”之时,资本鹰发集团同步退场,接连提出四轮减持计划。上市之初,其持股比例为7.29%。
在2020年限售股解禁首年,鹰发集团便提出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总股本的1.80%。但首次未减持。2022年4月,鹰发集团再次提出减持计划,这次合计减持了总股本的2.23%,套现1.18亿元。2022年10月起,上次减持刚完成,鹰发集团开启第三轮减持。此轮共减持总股本的3.56%。2023年,鹰发集团又提出第四轮减持,此后这位股东退出了鸿合科技十大流通股名单。新股东如何跨界整合?
业绩承压、创始团队退出的鸿合科技因奇瑞的介入而带来了想象空间。从股价复牌涨停又大跌可以看出,二级市场对后市有所迟疑。
合肥瑞丞的控股股东为芜湖奇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奇瑞资本),奇瑞资本持有合肥瑞丞80%股权,奇瑞资本的股东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各持50%股权。

奇瑞今年在资本市场还有另两大动作。2025年2月,奇瑞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3月,奇瑞又以4.13亿元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万德斯(688178.SH)。万德斯是一家环境治理企业。
不可忽视的是,奇瑞作为汽车行业知名企业,其优势领域与鸿合科技现有主营业务差距较大,万德斯同样如此。各方之间如何协同还是未知之数。
拿下鸿合科技的控股权目的,合肥瑞丞表示是看好公司所处行业与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新股东对鸿合科技的整合势在必行。
公告显示,瑞丞基金没有在未来12个月内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计划,不过,公告也指出,“不排除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
这意味着,年内鸿合科技或存在重组的可能。
鸿合科技急需业绩来支撑估值。公司颓势何时扭转,后续还要看新股东实质性的落地动作。
车圈60天内结清货款?供应商笑了,二三线品牌慌了
中国车市发展,或将迎来新的拐点!
从 6 月 10 日晚开始,多家头部车企宣布对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到 60 天以内,由中国一汽、东风、比亚迪、赛力斯等大厂率先作出承诺,小鹏、零跑、小米、理想等新势力纷纷跟进,现在已经到了「谁不承诺谁尴尬」的地步。
车企们之所以会扎堆官宣这一消息,其实有一个大前提。
5 月 30 日,国务院发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当中提到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 60 日内支付款项;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车企集体响应,既是合规要求,也是低水平内卷的主动纠偏。
供应商上门「追债」的新闻时有发生,现在有了《条例》的明确要求,车企「店大欺客」的可能性更低,供应商的资金链至少不会那么容易断裂。
60天deadline?供应商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去年 11 月底,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特斯拉 2024 年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比去年缩短了,只需要 90 天左右。
陶琳还附上了另外四家公司在 2021 年至 2023 年的付款周期,其中最短的有 120 天,最长的接近 300 天,意味着供应商发货后要等将近一年时间才收到货款。与此同时,另外四家公司的付款周期普遍呈现出逐步拉长的趋势。

图源:微博 @Grace陶琳-Tesla
90 天内付款的特斯拉,看似要比现在要求的 60 天多出一个月的时间,但至少在当时的陶琳看来,特斯拉已经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汽车行业有着很长的供应链,一般来说,造出一辆车通常需要上百家一级供应商,还不包括这些一级供应商的供应商,像比亚迪等大厂能够自我供给,供应商的数量相对少一些。
在陶琳的评论区,电车通发现长时间未向供应商付账的情况不只是出现在非主流的汽车品牌中,某些知名的汽车品牌本身具备充足的现金流,但也会拖欠经销商货款。
更有网友透露,部分车企为了能够应对逐步内卷的车市价格战,会选择占用供应商资金让现金流等数据更好看,甚至还会借助这笔货款产生无息资金。

图源:特斯拉官网
网友所说的是不是事实,我们暂且不评论,而对于多家车企官宣账期缩短至 60 天,本是促进车市良性发展的好事,但依然有网友却提出质疑:
「规定了 60 天,能不能落实到位还是个问题,如果不及时付账有没有相应惩罚?」
「这 60 天的规定,是按开发票后来算吗?发货之后如果企业拖着不验收,又当如何?」
这些质疑的背后,反映出供应商对车企的信任问题以及两者地位不平等问题,但电车通注意到,《条例》有三个规定可以确保供应商的基本权益。
付款期限应当自检验或者验收合格之日起算。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通过监督检查、函询约谈、督办通报、投诉处理等措施,加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清理力度。《条例》将付款期限首日、企业的付款方式陈述得很清楚,而且还列举了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
短期内,可能部分车企还为了占用供应商货款而违约,但供应商的权益已被逐步重视,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车企靠占用供应商货款来间接降低成本的方式,已经是死路一条。
60天账期将让二三线品牌压力山大?
「第一财经」公布了去年第三季度的应付账款周期天数,可以看到,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普遍以传统品牌为主,第三梯队主要是新势力品牌。

制表:电车通
《条例》开始施行之后,车企的经营性现金流会有所减少,但在电车通看来,受到冲击更大的企业并非比亚迪、零跑等可以走量的国产新能源品牌。
乍一看,比亚迪、零跑的主销车型都具备高性价比这一卖点,但两家车企并非为了压价而压价,而是提高控本能力和优化生产体系的结果。
迄今为止,比亚迪已经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像电驱、电控、芯片、雷达等硬件,已经实现了自研自产,电池的自供率更是高达 80%,缺少中间商的比亚迪就要比其他汽车厂商高出不少成本优势。
零跑成为「车圈小米」的秘诀是全域自研,依赖大华股份的技术支持已经实现 70% 的自研率,自主研发的电驱系统还能将电机、电控等八个部件集成在一起,CTC 技术让电池包成为车身结构件的一部分,又省下传统电池包的壳体、支架等成本。
当销量规模已经形成,回收资金的速度变快之后,车企只需要调整一下付款节奏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因此电车通认为,原本付款周期比较长的理想、小鹏等,现在已经具备一定的销量规模,完全有能力跟上 60 天内付款的节奏。

图源:电车通摄制
当付款周期限制在 60 天以内,压力更大的显然是一些无法走量的汽车品牌,比如蔚来、海马、北汽蓝谷。
官方财报数据显示,蔚来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依然高达 62.791 亿元,现金流从去年年末的 419 亿元下降至 260 亿元;北汽蓝谷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高达 13.58 亿元,从 2020 年至今已经累计亏损超过 300 亿元,现金流从 2024 年末的 83.01 亿元下降至 36.87 亿元,市场压力尤为严峻。
除此之外,电车通想说的是以合资品牌为销量主力的汽车集团,比如东风集团、一汽集团、广汽集团、上汽集团,虽然付款周期还算比较短,但也有可能出现资金付款压力。
以广汽集团为例,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一直是广汽集团的销量奶牛,付账周期也比较短,但从去年开始,两家合资品牌的市场成绩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旗下的凯美瑞、皓影等畅销车型在终端市场做出较大的让步才保住相对好看的销量数据。

图源:丰田汽车官方
这并不是企业控本能力、优化生产体系抑或者技术升级后的结果,而是应对市场环境不得不降价的无奈之举,以牺牲自身利润换来的。
缩短付款周期,注定会让不少汽车集团进一步增加资金管理和资金周转的压力,甚至还可能出现为了照顾合资品牌而弱化自主板块投入的可能性。
缩短付款周期,只是车市反内卷的第一步
缩短付款周期,解决的是供应商和车企之间的资金矛盾问题和拼价格的低质量竞争问题,但在电车通看来,国内车市需要反内卷的领域远不止这一个。
首先是追求流量的「口水战」式营销。 电车通留意到,有些车企在新车发布会期间会通过故意拉踩竞争对手来突出自身的优势,有的高管还直接抨击友商的最新技术……
这种营销方式或许能增加自身的曝光率,但这必然会带来市场环境的恶化,与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互相攻击中,还不如专注产品技术的研发、用户体验提升等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问题过于严重。 就以 15 万级纯电动轿车市场为例,长安启源 A07、零跑 C01、吉利银河 E8 的核心配置几乎完全重叠,消费者可选的产品看似更多,但更多的是「随便选吧,反正都一样」的无奈。

图源:长安启源官方
最后还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近期举办的 2025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直言,当今世界汽车工业严重产能过剩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 71.9%,相比去年同期的 64.87%有所回暖,但在 2018 年上半年以前,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 80% 以上。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透露了产能利用率逐步下降的根本原因:中国本土品牌的产能利用率过去几年从 65% 爬升到了 84%,而外资品牌产能利用率从 73% 跌到了 56%,这当中估计有 1000 万辆冗余产能需要削减。
新能源渗透率逐步上涨,国产车逐步畅销,车企则在这些领域使劲内卷投入,但外资品牌的产能却没有带动起来,造成今时今日这个局面。
「反内卷」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相关部门和车企的共同努力,在这一前提下还要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这个过程注定很艰难,但好在已有相关部门迈出第一步,一个发展更良性的中国车市想必很快到来。
(封面图源:电车通摄制)
相关问答
【照样子写词语自由自在时远时近()()()朦朦胧胧()()()】作业帮
[最佳回答]患得患失或多或少无法无天无拘无束一五一十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敢作敢为十全十美我行我素碍手碍脚毕恭毕敬悖入悖出暴饮暴食笨手笨脚笨...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意思是什么?】作业帮
[最佳回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一个小孩说:“...
表示距离远时用的数字俗语的意思?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夏天还是冬天为什么?
地球在一月初过近日点,七月初过远日点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且地球的近日点也存在进动,大约每年11角秒,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任何时刻都可能成为近日点。楼主的问题可...
用微波炉时离多远才安全?
电磁炉辐射最猖狂说到家里的电器,人们听到最多也担心最多的恐怕就是电磁污染了。其实电磁辐射在家里很普遍,因为类似线圈一类的电子元件在家电中应用得很广...
【木星距离地球有多远?】作业帮
[回答]这是不确定的,因为木星和地球都绕着太阳公转,而天体的运动都是椭圆形的,时近时远.地球距太远越1.5亿公里,木星距太阳越为地球的5.2倍,所以地球和木...
【太阳与地球为什么有时候远,有时候近】作业帮
[回答]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一月份是地球处在这个椭圆形轨道的近日点上,但由于地球倾斜23.5度,使得太阳光直射地球的区域,会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
什么是近固定和远固定?
对四肢肌肉工作而言,肌肉收缩时起点相对固定叫近固定,止点相对固定的叫远固定。每块肌肉都有两个附着点,即起点和止点。在运动过程中,相对固定的一点为起点...
猪瘟到底是怎么回事?相隔几千公里都会传染吗?
瘟然后再传入欧洲、美洲直...非洲猪瘟为什么那么厉害,相隔几千公里也能传染?你错了,非瘟何止是相隔几千公里也能传染,它简直是把整个世界半球的国家都给传染了,...
你们大学时宿舍到教学楼有多远?宿舍离教学楼很远是种什么体验?
我记得当时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是在学校的二期,但是平时我们上课是在学校的一期。平时上课的话一般都是需要提前半个小时出发,就算骑自行车最好也要提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