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浙大团队开出绿色转型新“处方”
春夏转换之际,天气容易阴晴不定,时而烈日当空,气温骤升至30摄氏度以上,时而暴雨倾盆,气温如坐过山车般骤降。这种极端天气现象不仅源于冷暖空气的交替影响,更是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的警示——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碳、氮作为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两大关键元素,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温室效应、PM2.5污染等公众高度关注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团队 基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CHANS)碳氮耦合模型 ,定量追溯了碳氮元素在土壤、水体、大气以及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流转,全面解析了中国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中的碳氮交互机制,提出了可以大幅降低单位减排成本,带来气候、健康、生态等多重收益的综合管理策略 。
北京时间2025年6月6日,该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cost-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为题发表在《科学》上 ,论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欣,论文通讯作者为谷保静。
“单点发力”力不从心
在生命体中,碳和氮是一对“孪生兄弟”。碳元素如同生命的基石,构建了有机分子的“骨架”;氮元素则为生命注入活力,驱动着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的多样性表达,为不同生命形式的功能分化提供可能。
在宏观生态系统中,碳、氮交互作用体现在土壤健康、植被生长与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从生物个体映射到整个系统,碳与氮之间保持着微妙的比例,并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区间,保持着地球生态的平衡。
但自工业化以来,许多粗放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这一稳态。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化石能源燃烧和农业过度施肥,导致的碳、氮过量排放,引发大气污染、酸雨、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渐超出地球的安全承载能力。

中国碳氮排放及其相对比例的时空特征
“我们的模型数据显示,1980-2020年间,中国的氮损失(包括大气和水体排放)增加了2.3倍 ,而碳排放激增了6.5倍 ,高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高氮损失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碳氮排放比例从35:1骤升至119:1,生态系统的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 ”徐欣说。
“这种失衡就像跷跷板的两端。”谷保静解释道,“比如不平衡的碳氮输入会限制植物对过量温室气体的吸收潜力,碳排放与氮污染控制的不协调将导致森林碳汇功能受限、环境问题叠加,凸显了综合碳氮管理的必要性。”
效果1+1>2的组合拳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和减污降碳政策的实施推进,碳、氮的协同治理引起课题组的重视。
“我们希望搭一个碳-氮耦合的模型,来系统性阐释综合管理过程中,碳、氮的相互作用,并且评估这个过程的成本收益和对环境政策的可能影响。”谷保静说。
“我们系统研究了不同人类-自然耦合系统中的碳氮循环机理,整合了我国1980-2020年间超过6000条碳氮流动路径 ,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包括农田、畜禽、水产、森林、草地、能源、工业、交通、人类、固废和污水在内的16个关键子系统 。”徐欣介绍。“基于这些探索,我们构建了碳氮循环耦合模型CHANS-CN 。”该模型是在团队2015年建立的中国CHANS氮循环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现了从单一氮循环到碳氮耦合的重要跨越 。
“长期以来,覆盖多界面(如土壤、水体或空气)和跨部门(如工业、农业或林业)的动态碳氮综合管理还未得到全面探索。”谷保静说,为了评估碳氮综合管理的潜力和可行性,研究团队基于广泛的田间实验与大数据分析,从系统碳-氮耦合机制、碳氮减排潜力、环境健康效应、政策可行性等多个维度,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中国的碳氮管理措施库。

“情景设计包括碳氮综合管理、单独碳减排、单独氮减排以及常规发展4种模式,模拟结果显示碳氮综合管理方案具有整体最优的效应。”徐欣介绍,采用该策略,预计到2060年,可实现91%碳减排和74%氮减排,使排放比回归安全阈值。
同时,研究团队使用“碳氮影响当量”指标 ,将气候、生态、健康影响货币化评估 。与单一治理费用相比,综合管理使平均减排成本下降37%,总投入的4240亿美元将可以撬动1.8万亿美元社会效益。其中,能源系统优化、农业精准施肥、交通能效提升等措施的成本效益比最高 。
开出“综合方案”
明晰了碳氮综合管理策略的优势,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协调生产过程与中国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建议,期望推动碳排放和氮污染的有序控制,实现我国的绿色转型发展。
“政策上,应该优先考虑措施的性价比,比如在能源系统中优化输电和储能基础设施,加速清洁能源的采用,在交通领域提高燃料效率,在畜牧业中优化饲料配方等。 ”谷保静介绍,进一步还需要基于区域自然与经济特征开展针对性治理(比如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定制措施组合及减排优先事项,保证采取整体视角应对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施跨越产业链的综合行动。

团队合照
“环境资源问题的改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基于田间实验和模型模拟形成科学结论,再到相应的技术研发,并推动政策更新和落地,最终产生可知可感的效果。 ”谷保静说,这一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气候更稳定了,这也是团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未来,团队将聚焦于增强多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效益,并将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纳入区域碳氮耦合模型,以制定更加灵活、分层次的环境治理政策。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天宇 | 查蒙
图片设计:史蒙苏
摄影记者:哲映
部分图片由课题组提供
缤纷浙大来源于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曹植竣 华夏乐|杨哲青
责任编辑:杨哲青 周亦颖
今起报名!浙江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我校2025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强基计划),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基础扎实,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符合202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优秀、学业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潜质和表现的考生,要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奖名单以中国科协官网公示为准,网址:http://gs.cyscc.org/)
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一)招生专业及相关要求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及计划以我校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公布为准。
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一)报名时间和办法
4月22日至5月10日24:00,考生登录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按报名系统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
4月22日至5月7日24:00,第二类考生须登录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按报名系统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
平台地址:
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335
每位考生限报一个招生组别,组别内最多可填报不超过3个专业。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得兼报其他高校。
我校将依据学科特长对第二类考生进行审核,预计于5月8日向第二类考生发布审核结果。审核通过者可获得破格入围复试资格,审核不通过者可于5月10日24:00前登录我校强基报名平台按第一类考生重新报名或自行取消我校强基计划报名。
(二)考生须参加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三)学校考核
1.考试确认
初审通过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5月31日—6月12日中午12:00)登录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进行考试确认并签订、上传考生签字的《诚信考试承诺书》。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试确认的考生将视为自动放弃我校强基计划选拔,不再进入后续选拔环节。
2.初试
高考后出分前,已完成考试确认的第一类考生参加我校组织的初试,初试形式为笔试,具体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笔试科目:Ⅰ组和Ⅱ组为数学和物理,Ⅲ组、Ⅳ组和Ⅴ组为数学和化学,Ⅵ组为语文和历史。我校将根据笔试成绩,按招生组别的分省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入围复试考生名单并公布入围标准,同专业组末位同分考生均予以入围。未入围复试考生不参与后续选拔环节及综合成绩排序。考生可在报名系统内查询笔试成绩及入围情况。
审核通过的第二类考生不参加笔试,直接入围复试,不占第一类考生入围名额。
3.复试:包括面试和体育测试。
(1)面试:高考后出分前,入围复试的第一类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面试。具体安排详见后续我校本科生招生网最新公告。面试着重考查学生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学科潜质和科研志向、好奇心和探究欲、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专家面试的重要参考材料。面试采取专家、考生、考场“三随机”抽签方式,全程录音录像。
对于审核通过入围复试的第二类考生,我校将结合学科特长单独组织面试。
(2)体育测试:所有入围复试的考生均须参加体育测试。体育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BMI)、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体育测试成绩将作为录取时同分排序依据。考生确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测试的,须书面提交体育测试免测申请,免测申请审核通过者可予以免测。体育测试具体安排及免测申请相关注意事项,详见后续我校本科生招生网最新公告。
如遇不可抗力因素,招生流程所作调整,将另行通知。
(四)录取办法
1.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须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按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确定的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2.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占85%)、学校考核成绩(占15%)组成。
综合成绩(满分1000分)=高考成绩/高考成绩满分*850(四舍五入取2位小数)+ 学校考核成绩(折算为满分150,四舍五入取2位小数)。
一类考生的学校考核成绩由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按2:1比例折算。二类考生的学校考核成绩为面试成绩。
3.确定录取名单
全程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方可进入综合成绩排序。
高考成绩出分后,对于第一类考生,根据考生填报志愿和在相关省份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按“分数优先,平行志愿”投档规则确定强基计划拟录取名单。同分排序规则:依次按学校考核成绩、学校考核笔试成绩、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高考数学成绩、高考外语成绩、体育测试成绩排序。
对于第二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所在省份第一类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理和化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我校追加计划予以录取。
强基计划拟录取名单经学校审定后,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培养特色
(一)纳入荣誉学院培养体系
强基计划学生纳入竺可桢学院实施特别培养,强化使命驱动,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远大理想。实施“三制三化”(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人格、素质、能力、知识俱佳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二)实施本研衔接培养
我校强基计划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学生按专业单独编班,配备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实现人生和学术的全面领航。我校强基计划培养实施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可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具体转段办法以转段当年度学校有关工作方案为准。
(三)突出国际化培养特色
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顶尖学科的深度合作,提供高质量国际化培养。本科阶段在海外交流实践方面予以优先安排,研究生阶段在博士生海外联合培养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四)强化全面科研训练
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学,激发学生学术志趣,树立创新意识,提升科学素养,探索在学科会聚和集成攻关中解决交叉培养等难题。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关键产业重点单位,引入行业导师、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总师等参与协同育人,培育产教融合的示范样板课程,建设面向战略领域的实践育人平台。依托重大科研平台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支持强基计划学生参与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切实增强学生的科研攻关能力。
其他说明
(一)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转专业,本科阶段转专业范围原则上限于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之内。
(二)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直接或汇总各中学报考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后上传至报名系统。
(三)对于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则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四)凡参加强基计划校测复试的考生,须购买测试期间的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五)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
(六)学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监督保障机制
(一)我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在浙江大学招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我校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选拔方法公平、录取标准公示。
(二)我校将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三)我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接受我校纪检监察机构全程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1A-126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310058
咨询电话:0571-87951001,87951006
咨询邮箱:zsc@zju.edu.cn
监督邮箱:zsjd@zju.edu.cn
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网:
https://zdzsc.zju.edu.cn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https://gaokao.chsi.com.cn
本简章由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2025年4月
精彩直播
浙大公开课✖️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DeepSeek信息与AI融合之旅
第二期火热继续

直播时间:
2025年4月23日(周三)19:30
内容预告:
《DeepSeek——
简单和复杂的动态博弈》
报告嘉宾:胡浩基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深度网络模型压缩和加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多篇,包括CVPR, AAAI, NEURIPS, ICLR, TIP, TMM, PR, JSTSP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
报告摘要:
本报告讲解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两种趋势的争论:我们是偏向于更简单的模型,还是更复杂的模型?从2013年开始,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革命选择了复杂模型,但2025年出DeepSeek的横空出世,却让简单模型看到了一线曙光。本报告讲解DeepSeek采用的一系列打造简单模型的方法,如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混合专家模型优化(MOE)和模型知识蒸馏等。最后,结合实际科研经验,讲解对简单和复杂模型的辩证思考,揭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方向。
《你的手机就是AI实验室——闲置算力变身个性化大模型的秘密》
报告嘉宾:杨倩倩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智能通信与分布式学习领域的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报告摘要:
随着Deepseek和ChatGPT等应用的推广,大模型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移动设备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移动端上部署大模型应用将进一步为人们带来更私人化更便捷的体验。本公开课从介绍神经网络推理与训练流程和大模型基础知识引入,首先分析大模型在移动设备上部署的优势、特点与挑战,接着分别从推理和训练两个角度,介绍大模型在移动设备上部署的常用技术和开发工具,最后对课题组基于模型分割的边缘端大模型分布式训练系统进行介绍。
观看入口

欢迎大家关注收看!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浙大信电”微信公众号
今日编辑:杨哲青 华夏乐
责任编辑:杨哲青 周亦颖
相关问答
浙江有什么大学可以考研究生
[回答]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林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扩...
浙江有哪些大学可以考研究生
[回答]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林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扩展资料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能到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而浙江大学则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两者在教育和研究层次上存在差异。因此,通常情况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本...
浙江大学2023研究生分数线预测?
预测310分以上。浙江大学考研难度是比较大的,根据往年分数线来看,2023年想上浙大研究生学硕310分以上才能被录取,专硕330分以上能被录取,具体以实际发布为准...
浙大应用心理学考研科目
[回答]101政治、201英语一、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以2019年为例,心理学(按一级学科招生),不区分研究方向,考研科目为101政治、201英语一、312心理学专业...
浙江大学考研流程详细说明?
报考本校专业硕士应于研招网报名。首先提交个人资料,其次参加现场确认,然后打印准考证。拿到准考证参加考试,依次通过全国联考和院校复试入学,完成课程通过答...
浙江有哪些学校可以考研啊?
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
浙江科技学院是几本浙江科技学院怎么样
[回答]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本学校,浙江省内为本科一批招生,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由浙江大学于1980年创办。经过近4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士...
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科技学院考研哪个好考?
当然是浙江工业大学比较难考这两所大学之间的层次差距还是蛮大的浙工大在浙江的所有大学之间,一般被认为只位于浙江大学之后而浙江科技学院的综合实力远远落后...
2021年度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生面试时间?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生的面试时间通常由学校和学院根据当年的招生计划和安排来确定。具体的2021年度面试时间建议您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准确信息:1.浙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