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AI通识课,等你来选!

新学期
浙大“人工智能基础A/B/C”通识课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58个教学班
吸引了近3000名学生修读
其中九成以上是大一学生
作为通识必修课
“人工智能基础”系列课程
已被纳入202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同时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开放
只要有兴趣都可以选择修读
这门课程谁来教?
具体学什么?怎么学?
走进课堂,一起来看
这是一门什么课? “ABC”分层分类讲AI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基础”系列通识课程分为A、B、C三类,分别面向理工农医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
“分层分类是‘人工智能基础’系列通识课程的最大特色。”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向记者介绍,“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先修基础和学科背景,也为了更好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基础A’ ‘人工智能基础B’‘人工智能基础C’ 分别对应创新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和了解人工智能的素养培养目标开展。”
“人工智能基础A” 实践能力培养的“硬核课堂”
“人工智能基础A”要求同学们修读前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编程基础 。
课程从人工智能基础入门导入,再逐一讲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进阶技术 ,构建平台部署、数据建模和应用开发等实用技能,培养同学们“从代码到落地”的全流程应用创新能力。
7次实验案例作业、1次综合项目实践,“人工智能基础A”设置了满满当当的实战环节。比如在人脸情感识别项目中,同学们要从数据集处理开始,一步步搭建模型、训练推理,在实践中加深对人工智能知识的系统认知。“课程帮助同学们掌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所学为我所用。” “人工智能基础A”课程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建海说。

“人工智能基础B” 社会科学的“AI赋能工具箱”
“人工智能基础B”聚焦于社会科学领域适用的模型算法与工具应用,具有浓厚的交叉属性。
课程嵌入了数据生态、社会仿真、计算社会科学等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的前沿内容,探索数字人文、智能社会治理等交叉创新方向,培养同学们跨领域研究中的伦理意识与技术批判思维。
从理论驱动转向数据和算法驱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我们希望为同学们带来社会科学研究新的视角与工具。” “人工智能基础B”课程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吴超说,“课程帮助社会科学的同学们建立信心: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用好人工智能也并非难事。”

“人工智能基础C” 零基础入门的“AI启蒙课”
以“低门槛、广覆盖”为特色,“人工智能基础C”系统讲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核心算法演变及人文社科场景应用案例。
“既不能开成过于浅显的科普课,也不能开成‘30天教你学会编程’的技能培训班。”“人工智能基础C”课程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许端清介绍,课程建设团队以实践为导向精心制定了课程目标。

“课程一半内容都与实训相关,让同学们上手体验各种低代码的人工智能工具。” “人工智能基础C”授课老师、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静远说。比如在介绍DeepSeek时,教师会结合“四大名著”文学鉴赏的具体任务,带领同学们对比不同提示词策略下输出结果的差异,帮助他们成长为人工智能的“高阶玩家”。
教学相长,对于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从事“AI+教育”研究的陈静远来说,课堂也是她交叉创新的土壤与源泉。扎根于具体场景,她的研究真正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更大价值。
课程谁来教? 跨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汇全校之力,“人工智能基础A/B/C”构建了跨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经过公开招募和报名筛选,组成“人工智能基础A/B/C”教学团队,现有67位教师,来自全校29个学院,涵盖所有学部。 其中还有不少公共管理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等人文社科学院的教师。

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等方式,课程组教师不断构建智能时代先进的育人理念、掌握智能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提升人机协同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拥有数智技术辅助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坚守科技向善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江全元教授表示,学校将继续协同各院系不断加强人工智能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校院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全校性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程怎么上? 配套教材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
通识教育,教材先行。
在“ABC”课程开设之前,教材编写工作就已提上日程。去年下半年开展试点班教学的同时,课程组老师同步进行教材编写。教材章节与授课内容精准匹配,并根据同学课堂反馈不断优化。
近日,配套“人工智能基础A/B/C”,《人工智能通识基础》系列教材正式发布 ,分为理工农医版、社会科学版和人文艺术版。这是全国首创按学科类别分层次出版人工智能通识系列教材。

理工农医版:注重知行合一
以通识技术基础为主线,详述人工智能理论、应用及其技术算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社会科学版:强调应用为要
以社会科学领域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以深度学习为主的机器学习方法,辅以丰富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解决社会科学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
人文艺术版:侧重科普教育
用通俗的语言系统阐述人工智能基础,展示其在图像理解、图像生成、文本生成和智能体构建中的应用潜力,探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
去年,浙江大学牵头申报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材研究基地”正式获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材研究)。 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扩容,并联合浙江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高校教师广泛征集编写人工智能通识课系列教材,开启有组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教材建设新篇章。
如何学以致用? 在实战实训中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加强实战实训,理论知识才能转化为应用技能,真正破解“学了一堆,却不会用”的困境。
除了纸质教材,“人工智能基础”系列通识课程还有非常丰富的实训项目, 支持边学边练的教学环境和简单易用的在线模型开发。同学们可以自己撰写代码或调用已有模块进行模型开发、训练和部署,做到学以致用。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平台还面向多所高校开放使用,五年来,支持了近3万名学习者开展近50万次模型训练。这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模式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处处学AI “AI STEP”进阶探索
在奔涌向前的AI浪潮中,学无止境。
完成通识课程学习后,若想在人工智能进一步探索,学校还为你提供了多种选择:158门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AI+X”和“X+AI”交叉类课程;汇集华东五校名家名师,联合头部科技企业共同参与授课的“AI+X”微专业;以及人工智能专业课程……
浙江大学牵头建设教育部计算机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核心课程。 课程构建了十大知识模块、63个知识点的系统化知识,吴飞教授和潘云鹤院士出版了《人工智能引论》教材 ,集成了微视频、微音频、实训案例和PPT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了“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 。不久前,学校还推出了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解码DeepSeek“破圈”之力,首期课程播出时,超千万人次观看。

面对“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挑战,学校正式推出“浙江大学教育教学人工智能进阶计划(AI STEP)” ,以“Start, Train, Explore, Progress”为进阶路径,以“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Enterprise, Philosophical&Social Science”为学科交叉融合之道,推动AI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以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践项目等
基础要素为支撑
浙江大学构建了
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范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当人工智能不断重塑认知边界
唯有持续迭代学习
才能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
文字记者:陈珲夏丨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包玉兰
采访联络:陈立萌、顾颖杰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部分内容来源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本科生院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徵玥|杨哲青
责任编辑:周亦颖 杨哲青
浙大有考试允许带“小抄”,为何不直接开卷?原因在此
为了多抄点内容,买了最细的笔芯
据钱江晚报报道,前几天,如果你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分析化学(甲)”考试的考场门口,就能惊讶地看到每个考生都大摇大摆地带了一张“小抄”。
记者在考场外仔细看了一张张同学们准备的小抄发现,大多小抄的字迹极小。这些比绿豆还小的字密集地在一张A4纸上分布着,甚至行列之间也不留空隙。


这些密密麻麻的小抄,是“半开卷”考试模式的象征。开卷考试,考生可以带各种资料进入考场;闭卷考试,考生不能带任何资料进入考场;而半开卷考试中,考生只能带一张A4纸进入考场,至于上面能写多少字,就看大家的本事了。
有同学为了写更多的内容,特地准备了笔头更细的笔。“我用了0.3mm的笔芯来写,就这一张A4纸的小抄,我准备了将近2周。”
为何不干脆开卷考?怕把考试变成查资料
浙江大学化学系的沈宏副教授教学“分析化学(甲)”已有八年,这门课程面向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等来自多个专业的学生。
它的教材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书中不仅会教化学知识,比如化学仪器的分析、化学公式计算,也会涉及化学知识与统计学的关系、与物理的关系等等。“之所以采取半开卷 的考试方式,我是希望减少学生一部分的记忆负担。 ”沈宏说。
那为什么不开卷呢?
沈宏解释道,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一旦采取完全开卷的方式,有学生可能会带一摞书来,把考试的过程变成了查资料的过程,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的同学会认为自己借不到书,但其他人可以借到,这样的考试对自己来说不够公平。”
沈宏表示,不是“抄得内容越多,准备得资料越多,考试结果就越好。”考试真正考验的是学生一学期对于学习的态度与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我希望学生在整理时能够自己把心中的重点内容摘抄出来,进而把知识进一步内化。”这是沈宏坚持让学生以笔抄写的初衷,“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有区分,为了让真正学习的学生有获得感,保证教学的公平性。”

对于小抄的具体内容,沈宏没有作出限制。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们大多表示自己的小抄内容是在老师给出的教学提纲下自己对知识点的筛选和思考。
其他高校也有过“一页开卷”
去年,浙江工业大学考试允许带一页“小抄”的模式就火了!

据澎湃新闻当时报道,期末考试前,老师提前多天将范围告知,并允许学生在一张A4纸上提前抄上计算公式、知识点等,不能复印、不能粘贴,可在考试时带入考场。对于浙江工业大学“一页开卷”的考试模式,有人认为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容易让学生变懒;但也有人支持,认为这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方式。
“工科专业中有许多考试会用到公式,而这些公式、常数、常量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需要时是可以通过查询获得的,所以,学校考核重点并非是学生对公式本身的记忆,而是看学生是否有运用公式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浙工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位参加考试的学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学校规定带入考场的资料仅限于一页A4纸、不能复印、不能粘贴,为尽可能多地“记下”知识点,他共在纸上抄写了上万字。
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当时介绍,从2003年起,学校就推出了“一页开卷”的考核模式。谈及当初设置“一页开卷”的目的,该负责人表示是为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整理知识点,而不是让纯粹地把书本“搬家”,“后续学校也会和学院进一步规范这项工作,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和目标分类推进此考核模式。”
这种“一页开卷”的模式,你怎么看?
(来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相关问答
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怎么修改密码?
要修改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密码,首先进入学校的官方网站,找到教务处登录页面。然后点击“忘记密码”选项,在弹出的页面中输入自己的学号和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进...
浙江大学都有哪些常用网址?申请方
常用网址(以下部分网站限内网使用,校外使用需要通过RVPN哦。)浙江大学(官方主页)http://www.zju.edu.cn/浙大综合服务网(服务信息很齐全)http://www...
浙师大重修补考怎么申请呢,选课系统里好像没有那个申请?
补考的话,你关注一下考试查分的系统,过段时间就能申请补考了,下学期关注外院的教务办信息会在开学初补考。重修的话,要和下届一起选课,一起上课,最近不同...
浙江树人学院在浙江认可度高吗?
浙江树人学院现更名为浙江树人大学,该学校是改革开放后,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民办大学之一。目前在杭州和绍兴有二个校区,学生16000多人。在省内口碑...
浙江树人大学是几本?
浙江树人学院属于二本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由浙江省政协举办、省教育厅主管的社会力量办学本科高校。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
2021年学考准考证号怎么查?
学业水平考试的准考证号忘了第一种方法是可到学校教务处进行查询,每个考生的准考证号都会在学校的电脑上有记录的;第二种方法是拿着身份证等材料到所考试地的...
树人大学对外开放吗?
树人大学是对外开放的。树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是由省政协和省教育厅共同主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民办本科院校。学校拥有杭州拱宸...
2022年浙江省高考562分能上什么大学?浙江省562可以报哪些学...
[回答]浙江省高考562分能上什么大学应该让很多高考学子和家长头疼,其实志愿填报时除了关注分数和位次外,还要关注学校的招生人数和专业分数线,结合学校往...
浙江学考准考证号忘了怎么办?
1、可到学校教务处进行查询,每个考生的准考证号都会在学校的电脑上有记录的。2、拿着身份证等材料到所考试地的教育厅去查询。1、可到学校教务处进行查询,每...
浙江学考为什么一直显示查询不到?
一段...3.如果查询不到学考成绩,建议先确认查询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可以尝试重新查询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再次尝试。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以联系相关部门或者学校...